顯示包含「blogger」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blogger」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8月28日

Nomad Life.TV 蒙特利爾導演和他的實驗空間

蒙特利爾導演和他的實驗空間

跨越千山萬水找尋自由的意義

NoMad Life.TV,一個集體實驗創作與合作空間,集合攝影棚、工作室、辦公室、派對與劇場於同一個空間。空間的主人Jason Rodi是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一個嘗試很多種冒險的探險家。

過去這一年多,我來到Montreal,尋找一個以紐約為基地,以遠程一面工作一面旅遊的生活方式。在加拿大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大都是藝術創作者與科技業的同行。在臉書上看到了NoMadLife.TV的廣告,我搭著公車到了一個十分工業與荒涼的廠區,這個地方像是六年前的Bushwick,都是廠房,旁邊還有老舊的火車鐵路,不時有火車呼呼聲從旁經過。

一扇門打開,走進這個很奇幻的空間,NoMad Life TV
即便是後來去了很多次依然很難形容這個空間給我的感覺。我剛好現在的身份也是Nomad,像隻沒有腳的鳥只能一直飛,當我看到NoMad這個空間名字,我想說,這裡能給我的人生找到什麼樣的答案。

Jason Rodi拍攝過多部紀錄片,其中一個系列是Voices of Freedom 自由之聲。他訪問了無數人,問他們自由對他們來說是什麼?他從Montreal開車橫跨美國做訪問,有人說自由就是無懼,你不會感到說什麼話時會有恐懼,有人說自由就是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自由就是每一天結束時你都很開心,喜歡你的工作,自由就是不被自己的心智囚禁,變成奴隸。自由就像一個銅板,正面是自由,反面是責任,這是當下握住機會的滋味。

NoMad Life TV是一個攝影棚,來這裡參訪的每個人都是其中的角色,隨時紀錄當下的影片,Jason說,Our We Have is Now,我們擁有的是當下,我來了幾次夏天的烤肉派對,有現場壁畫、DJ,烤肉、啤酒,跟一些不認識的人隨便聊,聽聽電子音樂。

已經過了所謂跟著夢想去旅行的年紀,不想被高額的房租與押金綁死,我漂泊了一整年,思考著什麼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繁華如紐約也有人支付高額房租住在廉價隔間的地下室,當高房價逼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居民,何不把自己當成一個永遠的過客?我跟西方人類似的地方,是沒有落地生根的觀念,更像是逐水草而居,仍渴望有個可以回得去的家,但現實就是買不起房,這一年多以來,我碰到了很多跟我相同的人,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做著科技產業,活在網路世界,地圖上的城市都只是一站站的起點與終點。

然後我認識了一群藝術家,他們也是從紐約搬到Montreal,房價可負擔,他們一樣創作,一樣往返各地,當個游牧人,到處旅行已經變成另類可負擔自己的生活方式。下一站那裡去?All we have is now. 


本段Podcast
https://soundcloud.com/giovannasun/prnpl7dcw2ln
Nomad Life.TV 影片

2019年8月9日

蒙特利爾的180公克黑膠唱片店

Montreal有間黑膠唱片行 叫做180公克,店裡面有黑膠唱片,以雷鬼、Hiphop、靈魂樂和碎拍為主。有很多我曾經擁有的黑膠像是DJ Shadow這些我以前在唱片公司時大量進口的唱片。黑膠唱片似乎復甦了,我離開台灣後,以前的幾箱黑膠唱片陸續清掉,曾經在台灣時還給待業時期的我帶來些網拍收入,直到ebay的帳號後來莫名其妙的被停掉,ebay好像也退出台灣了。 任何唱片行都給我親切感,我也曾經開過一間酒吧與黑膠唱片結合的lounge,我有Technic唱盤、Numark的混音器,這間180公克唱片行的DJ配備都跟我以前有的一模一樣。 180克是唱片的重量,據說唱片做厚重一點,可減少噪音,加強重低音,並增加臨場感。並且播放時比較穩定,這間唱片行就是用180克做店名。


2019年8月5日

Netflix 紀錄片-個資風暴The Great Hacks-不要相信眼睛看到的

在虛虛實實的網路世界裡,有多少你接收的資訊是真的?Netflix的紀錄片訪談並收錄了康橋數據公司前任的總監Britany Kaiser,從她曾加入歐巴馬助選團隊,開始進入政治領域後說起。片子並不讓人驚訝,網路上充斥著假新聞。康橋數據公司號稱自己是大數據公司,但他們使用的手段卻是一般網路行銷人員都能做的事。

運用臉書的廣告與架構些假粉絲團,大量的散播給一些本來就傾向某個政黨組織的人看,這叫做分眾行銷 Target Segmentation,只是把它用到邪惡的一邊去。1960年代邪惡的曼森家族就是利用嫁禍的方式,企圖把屠殺嫁禍到黑人激進組織上去。而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與脫歐,臉書都變成行銷利器,Britany Kaiser一封封的電郵都顯示出密集的會議與整個行銷操作手法,策略就是用各種假新聞、假廣告讓支持者與較容易相信的一方受到影響,而投票結果改變。十分荒謬的是黑人激進組織的臉書粉絲專頁背後的小編是俄羅斯集團,不是黑人。這一波波的種族仇恨不停的被散播成具體的行動,最終影響了選舉結果。

臉書知情與否?創辦人佐克伯都以合約上聲稱僅用於商業用途,不會留下個資,但這股風暴不會停息。將個資用做商業用途,只要有上網購物、甚至使用手機交友都可能會暴露個資,這已經是無可避免,但道德上,數據不該是拿來製作假新聞或是散播仇恨的言論,數據分析應該用在讓人的生活更美好,更進步與繁榮。

網路自由言論被綁架,被用在邪惡的一面,臉書從成立以來本來是個聯繫親朋好友的一個網路社群,也是一個可以自由自在發表言論的地方,如何要在言論自由與道德規範之間取得平衡?但很顯然的是有廣告資金的就有辦法製造話題與意見,根據電影所說,2016年川普的網路廣告預算是五千九百萬美元,希拉蕊只有六萬六千美元,康橋數據公司製作的假粉絲團與假新聞與廣告並沒有被臉書審核,這一切都是因為錢,巨額的錢。

Britany Kaiser轉變成舉報康橋數據的一方,並起身對抗她的前公司。紀錄片裡面另外一個核心人物是David Carroll,一個花很多力氣對抗康橋數據公司的運動份子,他主張數據是新人權主義,維護個資安全。

人類是矛盾的,如果所有人都願意會點時間去思考、讓自己的判斷力變比較好,假新聞與假訊息就不會被植入腦中,用數據分析資料,本來只是方便,讓生活更便利,我想到一位在華爾街上班的朋友跟我說,雷曼兄弟一直都有分身,一個倒了還會有一個起來,康橋數據公司也是同樣,運用人性的弱點與觀察行為習慣賺錢的公司總是會有,只要用一些智慧,花點腦袋,人類不會笨過機器,只是就是很多人不喜歡用腦子思考。

你所看到訊息與新聞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假的?是時候去檢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