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oundcloud.com/giovannasun/prnpl7dcw2ln
Nomad Life.TV 影片
因為有你,我才在這裡。 一個退役的音樂人在紐約延續創作靈魂。 專職Podcaster, YouTuber, 藝術家、設計師、紐約市Baruch大學創業輔導顧問。 支持Giovanna Sun人生創作歷程,一起關心影響周圍人事物。 您可以小額贊助或分享我的內容給周圍的朋友。 小額贊助與專屬內容:( www.patreon.com/giovannasun ) 自由樂捐打賞 ( www.paypal.me/GiovannaXSun ) 鏡文學作者專頁 ( 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148746 ) Linktr.ee ( https://linktr.ee/dubwoman ) 合作贊助、迴響與交流請來信 giovanna.art.bit@gmail.com 西街盡頭 Youtube 頻道 www.youtube.com/@WestEndAve 西街盡頭Podcast可在Youtube Music, Apple Podcast, Spotify訂閱
在多倫多的酒吧外看到社區小報介紹NXNE(North By North East)北東之北音樂祭。 北東之北為加拿大多倫多獨立音樂圈內深具指標意義的大型音樂慶典。新聞斗大的標題推薦台灣的後搖滾樂團 No Party For Cao Dong(草東沒有派對英文團名),雖然離開台灣已久,但對於他們的曲目早就耳熟能詳。在台灣“草東”常被跟五月天做比較,如果說五月天是清新陽光的正能量代表,草東則是恰好的灰暗對比,歌詞既是頹廢又揶揄自我,發揮負能量的最大值。曾經聽朋友說,別人的正能量就是我的負能量,我雖沒有這麼極端,但理解那種整天叫別人開心起來,每天都要感恩天地的人有多討人厭,第一次聽到「爛泥」這首歌時就深得我心。終於有充滿不清新的能量釋放出來,讓我相信這世界沒有這麼多偽善的人。幸虧我們有草東沒有派對,給我們多些負面情緒的宣洩出口,有時覺得無力甚至會自我否定才是正常人。
喜歡他們那種直接不做作的直白歌詞,上一代的長輩總愛把溫良恭儉當成勸世金玉良言,擁有資源的那些老人對著沒錢沒勢的阿魯小輩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傳道,叨叨絮絮的碎碎念。
草東狠狠的反擊他們的虛偽與矯情,句句唱出了廢世代的阿魯的心聲,有錢人的小孩快叫你媽媽帶你去買玩具,我們不屑你,那些東西我們一點都不屑。
如「大風吹」
哭啊 喊啊 叫你媽媽帶你去買玩具啊 快 快拿到學校炫耀吧 孩子 交點朋友吧 哎呀呀 你看你手上拿的是什麼啊 那東西我們早就不屑啦 哈哈哈
還有「爛泥」,冷冷的看待著社會的不公平,年輕單純的心變成了一攤泥。
噢多麼美麗的一顆心 怎麼會 怎麼會 變成了一灘爛泥 噢多麼單純的一首詩 怎麼會 怎麼會 都變成了諷刺 我想要說的 前人們都說過了 我想要做的 有錢人都做過了 我想要的公平都是不公們虛構的
在Yonge Dundas Squqre全場的年輕人跟著台上的草東一起合唱,跟著聲嘶力竭,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主題歌,草東雖然不是我的世代但我心有戚戚焉,面對不公平的事,你能怎樣?FXXk Them!I don’t care! 至少可以聽聽音樂。
Only music can save my life!
在虛虛實實的網路世界裡,有多少你接收的資訊是真的?Netflix的紀錄片訪談並收錄了康橋數據公司前任的總監Britany Kaiser,從她曾加入歐巴馬助選團隊,開始進入政治領域後說起。片子並不讓人驚訝,網路上充斥著假新聞。康橋數據公司號稱自己是大數據公司,但他們使用的手段卻是一般網路行銷人員都能做的事。
運用臉書的廣告與架構些假粉絲團,大量的散播給一些本來就傾向某個政黨組織的人看,這叫做分眾行銷 Target Segmentation,只是把它用到邪惡的一邊去。1960年代邪惡的曼森家族就是利用嫁禍的方式,企圖把屠殺嫁禍到黑人激進組織上去。而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與脫歐,臉書都變成行銷利器,Britany Kaiser一封封的電郵都顯示出密集的會議與整個行銷操作手法,策略就是用各種假新聞、假廣告讓支持者與較容易相信的一方受到影響,而投票結果改變。十分荒謬的是黑人激進組織的臉書粉絲專頁背後的小編是俄羅斯集團,不是黑人。這一波波的種族仇恨不停的被散播成具體的行動,最終影響了選舉結果。
臉書知情與否?創辦人佐克伯都以合約上聲稱僅用於商業用途,不會留下個資,但這股風暴不會停息。將個資用做商業用途,只要有上網購物、甚至使用手機交友都可能會暴露個資,這已經是無可避免,但道德上,數據不該是拿來製作假新聞或是散播仇恨的言論,數據分析應該用在讓人的生活更美好,更進步與繁榮。
網路自由言論被綁架,被用在邪惡的一面,臉書從成立以來本來是個聯繫親朋好友的一個網路社群,也是一個可以自由自在發表言論的地方,如何要在言論自由與道德規範之間取得平衡?但很顯然的是有廣告資金的就有辦法製造話題與意見,根據電影所說,2016年川普的網路廣告預算是五千九百萬美元,希拉蕊只有六萬六千美元,康橋數據公司製作的假粉絲團與假新聞與廣告並沒有被臉書審核,這一切都是因為錢,巨額的錢。
Britany Kaiser轉變成舉報康橋數據的一方,並起身對抗她的前公司。紀錄片裡面另外一個核心人物是David Carroll,一個花很多力氣對抗康橋數據公司的運動份子,他主張數據是新人權主義,維護個資安全。
人類是矛盾的,如果所有人都願意會點時間去思考、讓自己的判斷力變比較好,假新聞與假訊息就不會被植入腦中,用數據分析資料,本來只是方便,讓生活更便利,我想到一位在華爾街上班的朋友跟我說,雷曼兄弟一直都有分身,一個倒了還會有一個起來,康橋數據公司也是同樣,運用人性的弱點與觀察行為習慣賺錢的公司總是會有,只要用一些智慧,花點腦袋,人類不會笨過機器,只是就是很多人不喜歡用腦子思考。
你所看到訊息與新聞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假的?是時候去檢視了。
好萊塢不是童話,是全球商業片的製造工廠,也是所有演員都想成名發跡的夢工廠。洛杉磯是我踏進美國的第一站,公路上看到的大型Hollywood字體就是對洛杉磯最深的印象。嬉皮是上一代的文化,曾經跟左派一樣是年輕人最嚮往的生活方式,那是60年代,披頭四的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躺在床上,歌頌愛與和平,做愛不作戰,大批的文青追隨者一起奉行,愛與和平卻變質,成為了邪教與異教徒的口號,查爾斯曼森利用了愛與和平的名義,吸收了一個又一個的女信徒成為他的黨羽。
昆丁塔倫提諾的「從前有個好萊塢」是部黑色喜劇,一窺好萊塢光怪陸離事件與繽紛的明星生活與幕前幕後的人生。以好萊塢為背景的片子還有大衛林區的穆荷蘭大道與達米恩查哲的越來越愛你。林區的穆荷蘭大道充滿驚悚與夢靨,越來越愛你是浪漫的悲喜劇,三部電影說的都是星夢破碎的好萊塢故事。
曼森家族的新聞在60末的美國時造成矚目,這也是「從前有個好萊塢」設定的時代背景,莎朗蒂為明日之星,又嫁給了歐洲名導波蘭斯基,住在比佛利山的豪宅,但完美的人生被來自地獄裡過著截然不同人生的惡魔給摧毀了。曼森的女人們為何對他崇拜不已,直到他過世前,八十多歲還在監獄時還有小女孩嫁給他?他在監獄中每天都收到女粉絲的信,還有大批信徒與追隨者仍支持他。大陸的網站上有節錄一些他的語錄,底下還有網友留言說,曼森的語錄的確很有哲理和說服性,說這是馬雲或是賈伯斯說的都會有人信。曼森在年輕時就犯案連連,多次入監,最後有機會認識到音樂製作人,卻沒有發片下文。莎朗蒂就是被殃及池魚的受害者。
曼森從一個懷才不遇的憤青,因音樂才華未被唱片公司與製作人賞識,變成殺人魔頭,邪教教主,讓我想到以前在唱片公司工作時,我也常收到demo帶沒有回應,是否還是被人一直記恨著?曼森在電影裡只有出現一個畫面,其他都是曼森的女人們出現去側寫他做過的事。莎朗蒂與波蘭斯基的完美人生恰恰也就是那些曼森家族成員的完全對比,比佛利山莊與農莊的兩種極富與極貧的生活。莎朗蒂天真無邪的天使形象與曼森女孩的陰暗惡魔形象就成為極大的對比。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在電影裡飾演個半紅不黑的西部片演員,又常演大壞蛋,電影裡面很多戲中戲,還有些懷舊元素,電影插曲California Dreamin是首經典老歌由The Mamas and Papas唱紅,旋律輕快,但歌詞卻暗諷教會的冷漠,後來海灘男孩翻唱後成為暢銷歌曲。海灘男孩跟曼森家族有著宿命般的牽連,海灘男孩的鼓手丹尼斯介紹了音樂製作人阿爾托貝利給曼森,讓曼森有了出唱片的希望,但毫無下文,入住音樂製作人豪宅的波蘭斯基的妻子莎朗蒂卻成為了祭品,變成了報復的對象。我想說不定曼森如果發了唱片,紅了成為暢銷藝人,說不定他就不會變成人魔,最多只是用語錄與小才華斂財。
直到現在好萊塢都充滿異教徒,除了曼森以外,奧修與山達基都有大批信徒,奧修在亞洲仍有盛名,但他也做過對大批居民集體下毒造成多人死亡的慘案。曼森家族的殺人案件讓社會矚目,嬉皮文化逐漸式微,年輕人對於愛與和平的口號不再嚮往,頹廢度日轉向於工業化,建構一個愛與和平的烏托邦本只是理想,因為世界本就不可能完美,喊著愛與和平的口號也無法消彌人類好戰的本性。
懷舊致敬元素有著導演的幽默感,電影裡一直出現的海報是鬼店,但畫中卻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原片是傑克尼克森。昆丁對於腳丫子似乎有著強烈偏好,在追殺比爾裡也一在出現,看完電影後無法甩掉腳丫子畫面。
During the Eto Period, Japan is an open country for love and romance than any western country. Another gender besides man and woman is called "Third Gender"
Wakashu is the third gender which man and woman are not the only genders, the boy and girl can make their own choice for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Wakashu can have both male and female lovers.
Unfortunately, when western culture came to Japan, only identified two genders as male and female and lead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third gender.
日本在伊豆時代對於情愛與兩性關係比西方任何國家都開放。在當時除了男性與女性以外,有第三種性別。 若眾(Wakashu)是第三種性別,男人與女人不是唯一的性徵。女孩與男孩可以選擇他們的性取向。若眾可以同時有男性與女性戀人。 當西方文化進入日本後,很不幸的只把性別分為男性與女性,所以第三性漸漸的從日本文化中消失。
#gender #genderequality #sex #education #Japan #Culture #Historty #Art #Wakashu #thirdgender #若眾 #homesexual #同志 #性教育 #藝術 #日本 #伊豆時代